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银发天团”出战,调解力up↑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9-19 11:48:07 打印 字号: | |


“调解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当事人双方自愿,双方当事人如果不愿意,那调解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要在尊重案件事实和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进行调解,不然很难成功。”关于诉前调解工作,鼓楼区法院“银发天团”有不一样的体会和见解。


为进一步畅通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渠道,鼓楼区法院主动创新调解工作方法、更新调解理念,今年7月聘请20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以特邀调解员的身份加入诉前调解团队,三个月来“银发天团”共调解案件800余件,人均调解案件40余件。



专业加经验 解开“矛盾结”


“在法院干了一辈子,现在作为特邀调解员继续发挥光与热我感到开心又荣幸。”特邀调解员周琪说。“银发天团”多年扎根基层一线,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善于与群众沟通交流。在调解工作中他们充分发挥专业和经验优势,以情感化、以理服人、以法调解,在开展调解、参与调查、沟通联络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发挥空间。


“以前我也办过很多类似的家事案件,现在回头来看,他们很多都悔不当初。我看你们这个年纪的人都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你们一定要想清楚,千万不要一时冲动,这可是一辈子的事。”看着眼前愤愤的年轻人,“银发天团”成员杜秀兰语重心长地把自己的办案经验和人生体悟跟他们分享。她总能通过亲身体会、办案经验、人生感悟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把“大道理”融进“小情感”,让当事人能接受、愿接受。



调是手段,解为根本,调解过程既要追求案结事了,也要尽最大努力做到让当事人满意,这就要求调解员对当事双方有影响力,对调解场面有管控力,调解语言有说服力。“银发天团”用专业知识和真情实感巧妙化解群众的难题,将矛盾纠纷在源头预防、在前端化解。



事事放心上 上门促调解


“全家都靠我一个人的工资过,老板一直不发工资,我们真的很难。”在法院,这位家里顶梁柱似乎“顶不住了”。特邀调解员于恒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通过多渠道联系上该老板后,努力劝说他来到法院,争取尽快解决问题。“我现在没钱,别人还欠我呢,等有钱再说。”无论于恒毅怎么说,他都不愿意来。


问题仍需解决。于恒毅和当事人一起来到他们工作的地方,结果扑了空。但问题仍然存在,两天后他们再次登门。“他们一家上有老下有小,都靠他一个人,既然是跟着你干的,咱也得对得起人家。”于恒毅对那位老板说,“如果真走到诉讼那一步,不仅耽误时间影响感情,最后不还是得还钱吗?”在多次劝说下,该老板也松了口,双方实现和解,缓解了燃眉之急。


“有时调解场面真的很糟糕。很多当事人总认为自己占理,一方的声音达到80分贝,另一方的叫声就要达到100分贝;一方拍桌子,另一方就踢板凳;一方带两个人来助威,另一方就要叫四个人呐喊……”特邀调解员周琪说道,“这个时候,只有把当事人放在心里,把他们的事好好办,才能将心比心,将矛盾顺利化解。”

“银发天团”调解时讲究“诚”“细”“和”三个字,他们能够站在双方当事人角度上考虑问题,经过充分沟通,疏通当事人怨气,增强信任感,从而形成调解影响力,为消除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创造条件。



团队做配合 调解增底气


“调解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法官和年轻的助理共同配合下完成的,他们,就是我调解案子的底气。”特邀调解员李红英说。


某快递公司先后与四人签订了快递代理服务合同,后因加盟费等问题发生纠纷,四人先后诉至法院。经深思熟虑,法官决定选取一个案件进行裁判,剩余三个由李红英继续调解。最终,经过给当事人做工作、进行风险告知、当庭出具调解书、当庭交付款项等方式,剩余三个案件均案结事了。“之所以能够顺利打包调解这三个案件,是法官和法官助理做了大量工作,宣判一个案例后,对我来说也有了参考和实践意义,团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调解成功后,李红英感慨道。


鼓楼区法院坚持“多元调解+速裁”一站式解纷模式,不断优化调解流程,强化人员融合、程序配合、调裁结合,促进诉调对接实质化。制定《民事调解速裁团队管理规程》,实现团队一体化管理,特邀调解员作为团队一员,离岗不离责、退休不褪色,用不懈坚持发挥着余热,用实际行动成为老百姓的“解铃人”。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