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院工作十六载,从新手上路摸爬滚打,到熟练处理各类纠纷;从处理民事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到专注刑事的惩恶扬善、刚正不阿,十几年的法院生活,刘晓璐以春夏秋冬为皮、酸甜苦辣作馅,“烹制”一顿珍馐佳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女法官,去了解她的故事。
酸爽: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一个案件就是一张考卷,我不停磨练着自己,小菜鸟终于羽翼渐丰,展翅翱翔。
新手上路的经历对每一位菜鸟应该都不会友好。刚毕业的我,走出象牙塔,来到法律的圣殿,心里满是忐忑与不安。当书本上冰冷的法条化作一句句朴素的语言、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流淌在法庭之上时,让我变得兴奋。记得第一次作为书记员担任庭审记录时,因神经过度紧绷导致双手颤抖不止的窘迫;记得第一次单独主持调解时,像小孩子偷穿妈妈的高跟鞋般,一脸严肃地说着自以为老练世故话语的“滑稽”场景……这些记忆的碎片现在想来甚是可爱,却记录了青涩与激情。
为了弥补审判经验的不足,我大量旁听审判骨干的庭审,汲取精华;在案件开庭前,通过阅卷、电话沟通,尽量多的了解各方诉求,列出详细的庭审提纲;对庭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预判,减少不可控因素;灵活运用所学,总结类案经验,学习耐心倾听与引导,妥善化解矛盾。
甘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南方以南,以梦为马,太阳以西,折骨为刀。
每个案件都是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段血肉丰满的悲欢离合,冰冷的法条可以评判其是非,但无法安抚其情感。法官不仅要拿好手中的法典,还要蹲下身子、弯下腰,这样才能看到土壤中的问题所在,嗅到泥土的芬芳。在一次次的矛盾化解中,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肥沃的土地上,静待花开。
在处理家事纠纷时,我化身居委大妈,听着柴米油盐,聊着家长里短,用当事人能理解的语言传递法律、化解矛盾,每天都是口干舌燥,回到家里再不想说话。
在面对经济纠纷时,我明确细化举证责任,调证据、看现场,尽力查明案件法律事实,保护诚实信用的契约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记得曾处理过的一个因某宾馆安装中央空调引起的合同纠纷,施工方主张尾款,而宾馆方抗辩施工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中央空调冬季无法正常使用。为了确定中央空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等问题,案件被委托给专业部门鉴定,但因技术原因,鉴定无法推进。
为了打破案件僵局,我在春节前带着双方单位的负责人、技术员及代理律师,到涉案宾馆进行现场勘察。从晚上八点一直到凌晨两点,终于让施工方看到中央空调出现停机的情况,双方单位负责人在这种氛围下,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督促技术人员检查数据、寻找问题,最终,该案在几日后顺利达成调解协议。那天现场勘验结束,看到夜色弥漫、空中繁星点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困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灰尘的存在,会让通往阳光的道路更清晰可辨;继续走,一定能更靠近光。
穿上法袍一身正气,白天开庭夜里加班,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量让发际线渐退;可走出法院,我们是与常人无异的普通人,是孩子的父母,是老人的依靠。看到儿子抱着球期许的眼神和失望离开的背影,听到女儿在电话中甜美的呼唤和留给你的酣睡容颜,心疼父母每日打电话时掩饰不住的声声咳嗽……这些,相信每一位同行都经历过、体会过,可我们却依旧坚守、一直都在。
法院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会被感激、被赞美,也会被诋毁、被伤害。审判大楼里,几乎每天都要上演针对法官的闹剧,有投诉、有谩骂、有威胁,同事们经常开玩笑称“没有被信访投诉过的法官不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嘲弄的调侃道出无奈与心酸。
会有同行人突然停下脚步,或许是累了,或许曾被伤害,所以总有困惑的时候,总有失望的瞬间。每当累了倦了,我就会去法庭走一圈,为自己充电。
辛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庭审的风云诡谲散去,我们扶着老腰慢慢起身,长出一口浊气,仰天大笑三声,只在江湖上留下一个传说。
铁打的办公室,流水的卷。调入刑事审判后,我最大的工作就是“坐”。刑事审判关系到被告人的人身自由,罪与罚、轻与重,需要仔细翻阅审查每一份卷宗材料。办公室总是静悄悄的,沙沙的翻卷声是主旋律,低垂的头颅是标准姿势。所以,最突出的总是腰椎间盘,长得最快的永远是颈椎增生。
在扫黑除恶专项治理活动中,案卷动辄上百本,涉及多个罪名,为了快速、准确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我们每日披星戴月,阅卷到深夜。好不容易梳理完卷宗,揉揉酸疼的脖子,又斗志昂扬的坐上法庭。黑恶势力内部层级分明,涉案人数众多,所以一个案件开庭两三天是基本常态,一两周的也不少见。
十六载风雨,我很庆幸一直是法院队伍中的一员,很庆幸自己依然坚守初心,很庆幸还有这么多并肩作战的伙伴。最后,耳边响起的是《宁海路75号》的歌声……
时间好像一转眼故事走了这么远
从庭间到案卷生活只剩这么点
渐退的发际线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需要更多举证那就是我们的一生
我们只是个过客守好自己的这一站
你说梦想定会实现在未来的某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