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阅读悦享:鼓楼区法院干警读书心得·读书润人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04-23 10:44:00 打印 字号: | |


生命之余我们是幸福的

执行局  陈思

我们很多人在看《活着》之前,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悲苦,看不到希望,还无力改变。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活得舒心,但当看完《活着》这本书,我们会真的学会检讨自我,我们会发现,生命之余我们是幸福的,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就如余华所言: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谛。福贵的命运是大部分人一生都不曾见过也不曾经历过的,正因为他的命运和我们都不一样,才让他活着的精神被人们所欣赏。即便命运是如何不公,即便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即便亲人的死亡在轮番上演,虽然他活得卑微而苟且,但他灵魂高尚,他和老牛作伴,但他却依然充满希望。


这也让我想到了最新新冠疫情的爆发,更让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即便坎坷,即便布满荆棘,但要相信野百合也有春天。结合到我们法院工作来说,我们热爱生活也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生命很短暂,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发光发热,将自己一腔热血投注于热爱的事业。



读书成就更好的自己

立案庭 宋春萌

今天,我主要想分享一些读书的感想。说到读书,其实我是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喜欢读书,也是那个时候真正体会到读书带给我的乐趣和好处。多年来的阅读给我带来了很多益处。

通过张德芬身心灵修行的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断提升自己的情绪价值,从而使我在现在的岗位上能更耐心、更细致的接待当事人;通过《大审判》《法官思维的印记》等书籍,让我学到了法律人的思维和法律知识的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使我能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岗位和工作;通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米歇尔﹒奥巴马自传》等,让我学到了要明确人生目标,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有努力的方向,从而使我能不断努力上进、时刻提升自己。

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不知道这么多年的读书习惯有没有使自己的气质发生变化,我只知道,我从读书中获得了更多的满足和自信,是读书让我变成了我喜欢的样子,在此,也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变成更好的自己。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立案庭 韩金良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也是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讲述了明朝前后约三百年的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笑话百出,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了解明朝历史。

明朝两三百年的历史,出现的著名人物很多。诸如徐达、常遇春、姚广孝、杨廷和、戚继光、海瑞等等,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人,一个是于谦,一个是王守仁。

于谦,他奉命于危难之际,在皇帝朱祁镇成为俘虏后,在大明王朝存亡之际,做出绝不南迁的选择,毅然决然的守卫北京城,最终使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于谦是一个把两袖清风作为人生信条的人,一个把文天祥当做偶像的人,一个始终按照记得方式将自己生活进行到底的人。

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把成为圣贤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将此追求一生,他创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敢于突破程朱理学的垄断,打破“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良知就是天理。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透过历史看现在,虽然这段历史已经离我们几百年了,但是他们俩的精神依然留存人间,学习他们穷极一生追求理想的信念,学习他们清白做人,公正做事的原则,这可能就是读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政治部 吴秋林

小时候对于父母的爱,能理解,但体会并不深切,或许正应了那句话“有时候事情经历了才会明白”,直到现在已为人母,才深切地体会到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感悟到父母对孩子那片深切的爱,而父母对孩子爱与成长,需要“细心、耐心、责任心”。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虽是些生活琐事,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但能反映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逐渐明了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的《孩子你慢慢来》不是对母爱的歌颂,而是对实景的写生,我也相信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只需要真实的记录,每一位母亲的经历都是伟大的赞歌,而孩子的曲折成长历程就是这首赞歌的曲调。正如龙应台在书中说的,“谁能告诉我做母亲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像一匹野狼,不能没有它空旷的野地和清冷的月光,字里行间都能够体会到那种作为母亲的简单的幸福。

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就像安安说的,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这是多么简单朴素的家庭真理啊!



法律是可以有趣的

刑庭  温文静

习近平总书记将读书作为自己的终身爱好,“出门的时候怀里揣着一本书,背一个词就去锄一圈地。”“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梁启超先生认为:“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读书,富养灵魂、富养阅历,富养格局。于我而言,我喜欢读书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读书让生活变得有趣。读书让我可以在几个月、几天甚至几个小时的时间便体悟别人的一生,让我理解并消解负面情绪、学会并发现生活乐趣。一把椅子,一棵树,一次离别,都变成一种情境,变成地球上一次绝无仅有的更迭。第二,读书让思想变得灵动。蒙田说,人要有三个头脑:与生俱来的头脑,从书籍中得来的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头脑。书籍就像是一扇可以随时打开窗户,当你的门被堵死的时候,读书可以帮你开窗。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目,亦是前几天刚刚读完的美国学者理查德.波斯纳的《法律与文学》。阅读该书的体会可以用八个字表达:法律是可以有趣的。波斯纳是美国法学界的巨擎,虽然身为法官和法学家,但他常常“超越法律”,专注于对经济学、数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是法律与文学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这本书立论新颖、思路清晰、论证生动、资料丰富详实、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非常值得一读。该书分为四编,第一编“作为法律文本的文学文本”,主要就在某种意义上“关于”法律的文学作品展开讨论。第二编“作为文学文本的法律文本”主要从文学视角来研究两种法律文本:法律运作文件和司法意见。第三编“法律学术中的文学转变”主要就是否应当对律师和其他法律职业者进行文学修养教育的问题进行探讨。 第四编“法律对文学的规制”探讨了“作者”的确切含义,什么是用小说进行的诽谤,以及文学理论和学术对于著作权保护的一些影响等问题。

对波斯纳来说,法学研究的“工夫在诗外”。这也许就是本书读来有趣的根源所在,也是波斯纳获得法学界“多产的偶像破坏者”绰号的原因所在吧。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