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出少年
少年庭 张邈
最近读了周策纵老师的《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有很深的感触。
每年的5月4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青春的节日,一个民族奋起的节日。五四青年节,源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习近平主席说,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彰显蓬勃青春的能量,英雄出少年。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学生群体是五四运动的中坚力量。北大及其他大专院校的年轻学生,担忧于五千年文明之中国危在旦夕,愤慨于北洋政府之腐败无能,决心以自己的行动点燃四万万国人的爱国热血,以青春的奋力呐喊唤醒沉睡许久的东方巨龙。
自古英雄出少年,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在五四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少年英雄。罗家伦,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时年18岁,北京大学学生,师从蔡元培。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十年后,罗家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王自治,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时年25岁,北京大学学生,王自治和同学们集会游行,因痛打亲日巨头章宗祥,放火焚烧了另一亲日巨头曹汝霖的赵家楼住所而被捕入狱,出狱后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后曾任兰州大学校长。傅斯年,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时年18岁,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期间,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后曾任台湾大学校长。邓中夏,五四运动的参与者,时年20岁,邓中夏等发起组织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还有高君宇、闻一多、瞿秋白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从五四运动后走进中国的近代革命史中。无数个少年英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敢于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发出怒吼。幼师啸山林,五洲皆震惊。
很早的时候,就在教科书中了解到五四运动的意义,及“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我想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对上述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红色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民二庭 张艳玲
钢铁般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为理想献身的品质,是我们对早期共产党人的普遍印象,觉得他们是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红色家书》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也更打动人心。
认为“唐宗宋祖,略输文采”的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期间,得知母亲重病,遂回家服侍。在其给舅父的家书中提到“亲侍汤药,未尝废离”,直至母亲病情好转。
践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曾经将一颗玉石红珠赠与妻子,寓意“我赠红珠如赠心,但愿君心似我心”,并说“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他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但同样他也心系爱人,希望与其偕老到百年。
咏叹“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陈毅,解放南京前夕,行军途中,仅仅用了“深以为念”四字表达思念之情,并希望“不把孤傲的性格传给孩子”。整封信,字数不多,但是一个隐忍、牵挂、寡言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努力“改造乡村”的王稼祥,看到外边读书的青年回家后到处乱闹,发出“还能得乡村的信任吗?还有改造乡村的可能吗”的疑问,并立志保持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做个新青年。
读完《红色家书》,我们对共产党人的品质和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除了舍身赴死、成仁取义,他们还孝敬父母、赞美爱情、教育子女、热爱家乡。他们之所以能够不畏生死,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国才有家,有大家才有小家。他们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发自内心抒发着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而不惜英勇献身的赤胆忠心。
追寻历史,坚定信仰
综合办公室 李爽
今天我想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书中以党的历史为主线和重点,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贯通起来学习把握,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思想之所悟,信念之所固,行动之所往。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青年干警应始终心怀信仰,勇往直前,不谋私利、不贪私欲,做到对党绝对忠诚,耐得住时间的考验。“责重山岳,能者方担之”,青年干警不仅要有满腔的热血,还要强化本领担当,敢于跳出“舒适圈”,主动迎接挑战,多领域学习,坚持知行合一,从思想,从行动上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