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党史精神青年说第九期——“两弹一星”精神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08-30 11:19:18 打印 字号: | |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一座座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巍峨矗立,光照千秋,永不褪色。

鼓楼区法院组织干警深读中共党史这部恢弘巨著,以院党建馆为载体,深度讲述党史故事,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到底的精神,将党史精神深深融入思想,让党史精神成为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由鼓楼区法院青年干警陈思同志,为大家带来党史精神青年说第九期——“两弹一星”精神。

主讲人:陈  思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指我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独立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壮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建国后,面对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并到处挥舞“核大棒”的国际局面,我国决定自己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以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1955年初,我国开始建立核工业。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聂荣臻主持制定的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即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核工业的发展。

1958年,我国开始制订了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开始起步。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依靠全国的支援,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大力协同,执行“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方针,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指战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我国“两弹一星”计划的胜利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数十年来,靠着“两弹一星”的战略保障和支撑,我国赢得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的机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胜利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掀起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