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教育整顿·跟班先进找差距(十)】山高人为“峰”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1-05-09 17:59:38 打印 字号: | |

跟班对象:王峰,2005年8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鼓楼区法院,先后在执行局、民二庭、民三庭、分调裁中心、立案庭等部门工作,现任立案庭副庭长。于2018年荣立全市法院个人三等功,并多次获得院“先进个人”“优秀法官”“调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跟班人:秦笑天,2018年8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鼓楼区法院,现为政治部一级科员。

为教育引导干警对标先进践初心、履职尽责担使命,鼓楼区法院开展“跟班先进找差距”活动,作为一名进院工作年头尚短的青年干警,我有幸在本次活动中跟随鼓楼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王峰法官学习。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永远坚持群众路线、坚决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做实群众工作。”这是王老师摆在案头的格言和承诺。王老师在法院工作十六个年头,历经审判、执行、立案等多个工作岗位,在每个岗位,他都一颗真心为民,满腔热血为法。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工作方法,更对法院工作的神圣和温暖有了新的感悟。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那一摞摞卷宗,是形形色色的人和生活。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别样的故事。”跟班期间,王老师的这句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对于我们来说,办一件案子,可能只是完成一项工作,但又不能只是完成一项工作。”

王老师在调解案件、与当事人沟通时,他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诚恳”。调解案件讲究策略和艺术,需要用接地气的语言拉近距离、用简单易懂的词汇阐明法理,需要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但是这些都是技巧,是“招式”。但万法归一,从王老师身上我学习到,真正打动当事人的,应是“内功”,是发自内心的诚恳和真情。跟班期间,我所接触到的几起案件中,这份诚恳就像一支灭火器,哪怕双方当事人“火冒三丈”的来到法院,心中的愤懑不满也能在不知不觉间被“扑灭”,让当事人平心静气的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促成和解。

“那这份诚恳源于何处?”我诚恳的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笑着把他的“内功心法”传授给了我。

每一起案件,都关系到两方当事人的利益,法槌落下,影响的可能是一家公司的兴衰、一个家庭的生活、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要透过卷宗,看到黑白文字映射出的鲜活,透过一张张面孔,感受急切表情下当事人内心的诉求。法官工作,普通而不平凡,比起其他工作,接触的社会面更广。许多当事人来到法院,讲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还会谈“历史沿革”、倾诉内心想法。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样影响工作效率,但如果花十分钟倾听了他们的想法、深入了解当事人纠纷根源,也许对于案件办理会有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干警,人生经历尚浅,心中虽坚定抱有司法为民情怀,但是有时候可能无法真正做到与当事人换位思考、感同身受。随着经历过的岗位、办理的案件越来越多,也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触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冷暖喜怒,不一而足。那么所听到、见到、感受到的故事,都会成为自己的经验,如此一来,用心司法、司法为民的情怀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王老师的内功。


壁立千仞,壑成其深


王老师在高质高效完成办案工作的同时,还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网格,主动服务群众。他谈到去年的一个案例,让我感触颇深。疫情防控期间,王老师在社区纠纷矛盾排查中发现,社区居民裴某,智力残疾,无辨识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且其父母、兄弟均已死亡。裴某某与裴某是姑侄关系,担负照顾裴某的责任,其先后向相关部门申请出具监护证明,但相关部门因从未办理过这种手续,一直未受理。无法明确监护人,给裴某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不利于社区的安定与和谐。

发现这一情况,王老师随即向社区网格员、裴某某提供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建议裴某某到法院申请确认裴某的行为能力,并指定裴某某为其监护人。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匡伟经过调查,根据鉴定意见、当事人陈述及相关证据,根据最有利于被申请人的原则,作出认定裴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指定裴某某为监护人的判决。裴某某收到判决书后,激动的对法官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要不是法官主动提供专业法律解答,我这事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决。”社区网格员也表示:“法官向残障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社区解决难题,为老百姓办了实事,是真正的司法为民。”?

王老师告诉我,要真正做到司法为民、以人为本,就不能单单坐堂问案,也要深入基层网格、主动帮助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可以说,比起来到法院的当事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主动伸出援手,替他们排忧解难。”他常与网格员电话、微信沟通交流,消除“距离感”,聊网格内的涉诉情况、聊居民的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纠纷、帮助急需帮助的人。

法院繁重的审判工作已经让人分身乏术,王老师依然坚持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基层百姓、去援助弱势群体,这份坚持源自对法律信仰的热忱追求,更有着对人民群众的满怀深情。融进去,多交流,沉下去,多关心,当听到当事人感激的一声“谢谢”,足以感到付出的值得,也让我感到那根植于人群中的身影如此高大。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众所周知,法官是一个强专业性的职业。一起案件中,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案件证据千头万绪,当事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进行的陈述也可能避重就轻、语焉不详,令人仿佛置身云里雾中,无从下手。而王老师不论是在调解、庭审还是在案卷阅读、分析中,都以极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和极高的法律素养作为支撑,快速提炼双方的诉请要点,及时进行概括总结,询问争论焦点,尽可能的还原案件的事实情况,得到有利于自己做出判断的依据。这些都是法律人逻辑清晰的体现,也是日久积累的经验。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乃觉海波平’,案件复杂也好、简单也罢,你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才能突破云笼、拨开雾罩,把握好案件的脉络,厘清案件争议焦点,从容自在的往返于事实与法律之间。”

“如何能站得更高?”

“当然是站在知识巨人的肩上。”

王老师在履职尽责之余,还保持着求知若渴、无尽攀登的进取之心。他常常走出知识的“舒适圈”、啃一啃其他专业的“硬骨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圈越拓越宽,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司法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推动审判工作的新能力,从容应对各种新问题,自然能够登高望远、一览无余。


如今飞步勇攀登

跟班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我确实收获满满。法律之下,法院之中,人来人往,一名法官一年要办案几百件,虽然无数张陌生的面孔匆匆而过,其实所面对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当事人。面对自己,要自学终身、要见贤思齐,多学先进、多找差距,这既是个人的修行,也是司法为民的基础;面对当事人,要多停留一小步的思考与关切,通过审判、调解实现公平正义。在法院工作需要信仰,司法为民不是口号而是情怀,前辈们凝聚精炼的智慧和精神是一把火炬,如今即将传递到我们手中。胸中自有为民心,面前自有高山峰,如今飞步勇攀登!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