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优雅温婉,言谈举止中传递着坚毅和果敢;她挽救了一大批失足少年,审理案件的当事人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她的创新工作入选了徐州市第二届“十大法治事件”……她就是被失足少年们动情称为“法官妈妈”的鼓楼法院少年家事庭庭长李晓韫。
年少失足,影响的可能是孩子的一生。在李晓韫看来,每一名未成年犯都是“折翼的天使”,对他们惩罚不是目的,让其真诚悔过、重塑人性、走向新生才是目标。
小雷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因为“哥们义气”应约参与了一起殴打他人并抢走手机的事件,后被诉至法院,被学校退学。李晓韫得知后,找到校方,解释了我国法律关于保护未成年犯的规定。在学校、家长和李晓韫的共同努力下,小雷换了一所中学读书,多年后顺利考取了一所南京的本科大学。每每说起李晓韫,小雷总是心怀感激地说:“是法官妈妈给了我展翅重飞的机会,给了我又一次生命。”
多年来,李晓韫通过多种渠道对失足少年开展跟踪帮教。她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担任人民陪审员,在庭审中进行心理辅导;她还在刑事案件判决书中加入犯罪成因分析、法官教育、法官寄语等内容,给少年犯以特殊的关爱;她还带领同事们与热心公益的人士一起成立了“同画人生青少年帮教基地”、鼓楼区“中国好人”教育基地,利用身边榜样、借助社会力量为少年犯早日回归社会提供了平台。
在李晓韫的努力下,5年来,鼓楼法院所判处的涉少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再犯罪率为零,全区青少年犯罪率也在逐年下降。
“我永远忘不了法官妈妈李晓韫,是她让我有了一个崭新的生活。”说这话的小利是一个17岁的孤儿,被亲戚从家里赶出来,过着无依无靠的流浪生活。因为没有生活来源,他曾5次盗窃而受到行政处罚,2013年3月因偷盗一部手机被诉至法院。开庭时,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有人关爱、不再犯罪,李晓韫萌发了一个想法:为他找一个可以帮教他的临时家长。
不久,鼓楼法院联合鼓楼区8家单位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合适成年人制度”,即对于流浪儿童、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在被讯问和审判时,其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的情况下,司法机关为其委托一名适当的成年人到场,行使法定代理人的部分诉讼权利,维护其诉讼权益。小利在热心的“临时家长”林晓春的监护和帮教下,度过了缓刑的日子,2015年顺利考入了一所职业院校,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用心帮教挽救少年犯的故事,在李晓韫的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为了让走过弯路的孩子不再犯罪,她把未成年缓刑犯组成了一个“学雷锋小分队”,经常开展公益活动;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远离犯罪,李晓韫和少年庭法官们每年都要走进聋哑学校、辖区中小学校、社区,开展法制讲堂、开办模拟法庭,她还创建了一套融合激励、引导和互动的未成年法制教育教学法,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每一个案件、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故事,都牵动着李晓韫的心。面对“市优秀法官”等多项荣誉,李晓韫说,那一声声“法官妈妈”就是对她最真情的回馈,让每一个失足少年健康成长是她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