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研究 > 案例精析
苏东坡的品性与操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2-12-03 15:13:37 打印 字号: | |
  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义。

 有幸品读了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王永照、朱刚撰写的《苏轼诗词文选评》。从这些文章中,我知道了苏贤良的雪泥鸿爪、黄州的东坡居士,从二千石到阶下囚,从江湖到玉堂,还来一醉西湖雨、流放到海角天涯直至走向生命的完成的苏东坡的一生经历。

 苏轼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从他26岁任凤翔签判算起,到65岁逝世为止,在40年的仕宦生涯中,有28年在朝廷和地方,先后在8个州做太守,两个州做副职;被贬谪到3个州,长达12年之久。今天看来,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苏东坡一生给我们留下了200多万字的著述,其中包括诗歌2700多首,词300多首,还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散文、书画作品等。所有这些作品都达到了北宋文学艺术的高峰。苏东坡被后人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具有创造性的功绩,被后人誉为豪放词的开派人物;他的行书《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绘画,擅长枯木、竹石,为中国绘画史上湖州墨竹派的一个重要成员。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艺术家。

 苏东坡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崇高历史地位,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也表现在他为官施政方面。苏东坡在40年的为官生涯中,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乃至贬谪蛮荒,都始终坚持了忠君、爱国、惠民这条主线。他在杭州疏湖筑堤,徐州抗洪抢险,惠州修桥治水等等,许多政绩至今被当地传为佳话。他还十分注重老百姓的生计问题,不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徐州,他找到煤炭,使百姓有了生活恶化炼铁的燃料;在诸城(密州),他收养弃婴,挽救了这些孩子的生命;在惠州,他提出用竹管引水,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在杭州,他创办了安乐坊(即医院),使百姓有地方看病就医;自爱惠州,他设计并推广了秧马,减轻了农民的劳作之苦;在定州,他推广水稻技术,使当地百姓吃上了大米。他还创制了中山松酒,流传至今,成就名酒;在詹州,他兴办教育,传播中原文化,使那里产生了第一位进士;在蓬莱(登州),他当了五天太守,却办了两件事实(罢榷盐、固海防),至今为百姓称道:“五日登州守,千载苏公祠”……总之,苏东坡每到一地,不管是三年五年,三月五月,还是三天五天,他都为百姓尽心尽力做事,做了大量的好事、实事,令当地百姓永世难忘。

 苏东坡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还表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他一生仕途坎坷,岗位频繁变动,屡屡受到排挤、诬陷,以至被捕入狱,险遭杀害。特别是他在黄州、惠州、儋州三次被贬期间,身陷蛮荒之地,在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的情况下,他坦然面对人生,胸襟开阔,忠诚宽厚,乐观向上,忠君爱国,体恤民情,并自己动手盖房、种地,最终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苏轼写诗作文是在挥笔泼墨,不如说他是在挥洒人生。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世险恶,官场失利,壮志难酬却无可诉之时,无数次的宽容了这个世界,从而也超脱了自己。瞬间失望之后,他依然爱世界、爱人生。赤壁下,“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解脱,兰溪前“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自信,出猎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万,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十五赏月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真理深。苦难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境界。《前赤壁赋》的句句秋景,《后赤壁赋》的句句冬景,可谓“随物赋形”,各尽其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至今被人们奉为描写秋、冬二景的典范。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符合中国人的理想。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一生异常坎坷,但却豁达乐观。身处逆境时“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大江万古流不尽,东坡干载有余情。

 愿“真纯”永“纯”……

 作者:侯盈

 单位: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

 电话:051680282815
责任编辑: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网